【成語意思】:不食周粟:指伯夷、叔齊在周朝建立后拒絕吃周朝的糧食,象征忠誠和堅守節操。
【成語來源】: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武王已平殷亂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齊恥之,義不食周粟,隱于首陽山,采薇而食之?!?/p>
【成語拼音】:bù shí zhōu sù
【成語聲母】:BSZS
【成語年代】:古代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不食周粟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書面語,形容人有骨氣和節操。
【成語結構】:動賓式成語
【成語字數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一般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褒義成語
【不食周粟的近義詞】:義不容辭、堅貞不屈
【不食周粟的反義詞】:卑躬屈膝
【成語例子】:魯迅在《故事新編·采薇》中寫道:“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,因為兩人曾經議定‘不食周粟’,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。”
【成語接龍】:
不食周粟 → 粟紅貫朽 → 朽木不可雕 → 雕蟲小技 → 技高一籌 → 籌謀劃策 → 策馬入林 → 林林總總 → 總而言之 → 之死靡他 → 他山之石 → 石破天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