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語意思】:不蔓不枝:既不蔓延,也不分支。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,不拖泥帶水。
【成語來源】:宋·周敦頤《愛蓮說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”
【成語拼音】:bù màn bù zhī
【成語聲母】:BMBZ
【成語年代】:宋代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不蔓不枝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書面語,形容文章或言談簡潔流暢。
【成語結構】:聯合式成語
【成語字數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一般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中性成語
【不蔓不枝的近義詞】:珠圓玉潤、一氣呵成、文從字順
【不蔓不枝的反義詞】:拖泥帶水、節外生枝、畫蛇添足
【成語例子】:魯迅在《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》中提到:“做下去,年深日久之后,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,只在篇末批些‘有書有筆,不蔓不枝’之類。”
【成語接龍】:
不蔓不枝 → 枝枝節節 → 節外生枝 → 枝分縷解 → 解鈴還須系鈴人 → 人浮于事 → 事半功倍 → 倍道而行 → 行尸走肉 → 肉中刺 → 刺股懸梁 → 梁上君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