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
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是唐代詩人王維在其詩作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中所寫的一句名句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每當佳節來臨時,身在異鄉的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會加倍強烈。
背景與釋義
- 出處:這句詩出自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,全詩為:
獨在異鄉為異客,
每逢佳節倍思親。
遙知兄弟登高處,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- 詩句解析:
- “獨在異鄉為異客”表達了詩人身處他鄉的孤獨感。
- 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則強調了在節日時,思念親人的情感愈發強烈。
- 后兩句提到兄弟們在重陽節時的活動,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。
文化意義
這句詩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思鄉情感,也成為了表達游子對家鄉和親人思念的普遍情感的象征。它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引用,尤其在節日時,許多人會用這句詩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。
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真實寫照,也是一種文化共鳴,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。
每逢佳節是指什么節日
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中的“佳節”主要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。重陽節,又稱為“重九”,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,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
重陽節的名稱來源于《易經》,其中“九”被視為陽數,兩個“九”相重,因此稱為“重陽”。這一節日通常在陽歷的十月左右,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個吉利的日子,值得慶祝。
在重陽節,人們有登高、賞菊、插茱萸、吃重陽糕等習俗。這些活動不僅是為了慶祝節日,也寓意著對長輩的尊敬和對生命的珍視。重陽節在1989年被正式定為“中國老人節”,強調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。
詩句的背景
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。這首詩表達了游子在外地過節時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思念。詩中提到的“佳節”正是指重陽節,反映了在節日來臨時,身處異鄉的人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加倍。
“每逢佳節”不僅僅是指重陽節,也可以泛指其他重要的節日,如春節、中秋節等,但在這句詩中,特指的是重陽節。
思念親人的詩句
思念親人的詩句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經典的例子:
1. 李白《靜夜思》:
> 床前明月光,
> 疑是地上霜。
> 舉頭望明月,
> 低頭思故鄉。
2. 杜甫《月夜憶舍弟》:
> 戍鼓斷人行,
> 邊秋一雁聲。
> 露從今夜白,
> 月是故鄉明。
3. 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
> 獨在異鄉為異客,
> 每逢佳節倍思親。
> 遙知兄弟登高處,
> 一覽眾山小。
這些詩句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,情感真摯,值得細細品味。